作品之“化”,既是指作品不因循抄袭的衍变新意,更是指作者创作风格的个性化,也可谓之艺术语言独特的符号性特质。我们往往提及知名画家时多联想起其某一类题材的作品,如徐悲鸿的马、黄宵的驴以及梵高的向日葵,等等,但作者选择的题材对象不是创作风格个性化的主旨所在,便如同以马呀或向日葵呀为题材的画家也比比皆是,但作者的独特风格是应对题材对象所表现出具有排他性的符号性手段,符号性手段与题材对象结合的完美程度决定着表现的高度和深度,简言之,可以说是应物随类而赋之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之彩,钟氏画风的最突出特点亦现于斯。
钟氏早在20多年前已凭借深厚的素描功夫征服了西方的观众,他以学院式的严谨造型能力为本,自如地运用体面造型更借助笔触的动感节奏来营造气氛、情绪和创造意境,在西画的造型与表现因素中有机地融合了中国画的审美趣味。他的绘画在张扬色彩的同时极其渲染光影的魅力,其自己坦言“光与空间”乃其三十余年创作追求的主轴,但在创作实践中,钟氏的“光与空间”表现针对不同的题材对象发生着或者说有意识地设计了微妙的调整,如“阶梯”和“树影”系列,用强光和近乎几何形的线面形成对比,映衬冷暖关系;而在创作“古柏崎壁”、“水石云山”和“尼加拉瀑布”系列时,则以柔然的微光显现自然的和谐:及至钟氏近年来多所创作的“室内”系列,其进一步利用了包括人工光源在内的多种光线的互衬和对比,其目的仍然是为构筑温馨恬适的氛围而服务。
净·静·境
欣赏钟耕略画作时,首先为之而感觉到“净”的印象,相信大多数人均会感于其画面之清新整洁。我们欣赏和评价一幅画作的价值高低,不仅仅要看作品内容是否丰富,即前节所言之画要讲的“话”的内容是否丰富,而同时更要看“话”是否说的“干净利落”,就是说在处理画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上,当讲则讲,讲则讲透彻;当收则收,留有余韵,耐人咀嚼回味。当然,能做到收放自如,绝不啰嗦这一点殊为不易,钟氏作品于画面营造是专心的、充分的和设计的,这种预前的“胸有成竹”显现出了理性的智慧。所以,钟氏作品“净”的个性化特点明显地流露出了艺术家的秉赋与气质。
画家的语言是笔触和色彩,钟耕略当然讲究粗细、曲直、方圆、刚柔、毛涩与光润等等的笔触应用,也讲究构成造型的渐变、重复、排列、组合、交错、分割、呼应、对照等等各种形式的规律技巧,作品也时时于冷调子的色域中因为光影的调和而使得画面生出暖意。从画面的构图因素上说,钟氏将色彩、光线、质感和空间这些东西统一成变化丰富而又“恰到好处”的空间效果,所有的一切均服从于画中之”话”的自律性需要,意在呈现自然与和谐,而绝不为炫技而卖弄功力手段。由此可见,画家创作时必须把握“化”的尺度,须知过犹不及。然则时下太多的画家们不识言简意赅、张驰有度的分寸,一味絮烦,唠叨不休,对此等现象,窃以为与其说是功力不逮,毋宁说是修养不够。画中之“话”杂乱无章因而导致画蛇添足,既是画家对自己作品表现力的全无自信,也会妨害欣赏者联想和感受的兴致。
钟耕略的绘画是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其作品中细致如神经末梢的刻画,确乎存在着极端的写实主义和技巧主义倾向,这种天赋是艺术家传神写照的本源,在此意义上讲,钟氏可以说是“技术型”的画家。但是,钟氏在艺术上自有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自如地显示形神相融的境界,并非单纯地靠自己的功力积累取胜,似乎又是“一超便入如来境”,所以准确地讲,钟氏的聪敏和悟性则决定了他实属于“内秀型”的艺术家。无须在钟氏作品中寻塞尚、莫奈、马蒂斯那些西方的影子,也不必硬性地为其作品附会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迹,他的艺术旅程是稳定的、线形的、积累性的发展,也是他将自然物象风情,人文化和感情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我虽然不太认同艺如其人的说法,但也不得不承认,就钟耕略氏而言,其温文谦冲的性格与作品幽雅而又恬适的风格是一致的,其作品确乎呈现出一份优雅无愠的“静”的气质。
钟耕略多年潜心于艺而不事张扬,治学态度固然严谨不苟,但因其勤奋擅思之故,故而能不断地在多项系列题材的创作上探索并能时出新意,相较于时下的喧嚣浮躁和太多的自我吹嘘标榜,钟氏凭借自身积累和艺术修养判断是非曲直,而不盲目追随时髦风潮,这一份诚恳于艺的安于寂寞之“静”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与此同时,钟氏画作之“话”的语意平和淡定,既非牵强地抱着怎样的教诲训戒目的显示主题崇高,亦不刻意地表现丑陋、忏悔和欲望等等哲学思考,摹情状物时由景入境,从自然的形态中提炼出生命力度和精神属性,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强化和浮现自然物状风貌本身的存在关系以及其间蕴藏着的积极的人文精神,诠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审美思辨方式,其意蕴及闪烁其间的内美体现于造型、笔触、色彩和意境上和谐统一,自由自在又完全契合艺术本体的自律性,于是自然的景物便生出了人的感情和表情,使得欣赏者无需苦思冥想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与之亲近,这应当说是钟氏画作之“静”的另一方面吧。
画作应有的“话”宜“化”,“画“和“话”与“化”皆须”净”与“静”,居于其上则为意境和境界之“境”,这些元素及其相关关系的处理能力体现着一位艺术家的综合质素和学识修养水平,是为艺术家的艺术境界。当然,处理这些元素及其关系的得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和反应着作品本身的高低优劣,其处理驾驭程度的完美极致,就可以说是“臻于化境”。
结语
本文题目作“笔耕画印象,策略作文章”,盖因年首曾为钟先生制有嵌名联,句作“晨钟早起,西游笔耕画印象;暮鼓略奏,中得文思铸铿锵”,内嵌“钟耕略”三字,本文题目即发轫于斯联。
宫本旭
作家、艺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