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陈 杰 CHENJIE
艺术简历 >>>
作品欣赏 >>>
名家艺评 >>>
艺术访谈 >>>
漆艺画家 >>>
请下载二维码 关注实时更新
名家艺评

如锦●彬彬——陈杰大漆作品中的“礼仪”与“工法"

-李莉

陈杰是谁?是作为漆画家的陈杰,或是作为漆艺家的陈杰,还是作为漆工的陈杰,亦是作为工坊主人的陈杰。贴标签式地概括一位艺术家的身份,看似盲从,却能铺叙陈杰所涉猎的艺术领域与专长。确认陈杰的艺术身份问题,如同当下游离着的“漆艺”概念一样,观看的视角与维度对于漆作品而言,”发现"却变成一个问题。经由他的漆作品,我所认知的陈杰,有着推亮漆地中最敬畏的心。陈杰的敬畏之心从何而来?为何敬畏?在漆艺探索、呈现、实验的过程中,他如何将敬畏之心转化为漆艺渐进的能量?阐释这三个问题,是接近、展现陈杰漆艺审美抱负的有效路径。

陈杰的敬畏之心,源于从漆的物质性和精神意象,探究并表现漆艺的本体问题。漆的物质性体现在以大漆为介质的物态实现系统中。以漆为附着而成型的造物工艺中,漆的物态本质在《髹饰录》杨明原序的表述为:“盖古无漆工,令百工各随其用,使之治漆,固有益于器而盛于世。”在当下,漆的物质性不仅表现为承续传统漆工艺塑形、髹饰的古法,还包容了当代漆艺家在吸收、借鉴髹漆古法上的拓展与革新。漆艺的精神性则呈现为一种意象空间,发散于漆所包容的物质形态中。漆工艺肌理的视觉图像成为附着漆艺家个体艺术直觉与观念的形式载体,由此,漆艺作品所延展出来的审美品格与文化情境,成为传递给观者视觉识别与文化认同的通道。

从20世纪80年代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接受漆艺教育起,陈杰在近三十年的独立漆艺创作中,用漆画、装置、器皿、大漆家具的物质形态铺陈对于漆艺本体的思考。三十年不断渐进中的造型、髹漆的工艺体悟,是陈杰敬畏之心生成的原初状态。80年代的陈杰,在学校受到的漆艺教育和其艺术理想相距甚远。他沉浸于油画的现代性表现,期待经由艺术专门教育来实现画家的自由状态。对他而言,极富激情的艺术理想与平缓的漆工艺养成训练,这一现实的反差,需要一种力量来平衡。从他在1991、1992年所创作的漆画《往事》《波光》可以发现:能平复其艺术理想与现实距离感的是漆工艺肌理的视觉化、图式化、抽象化与个体观念诉求间的耦合,以及大漆稳定后所产生的视觉惊艳。他把这种懵懂的漆艺直觉带回福州,在漆工艺积淀相对深厚的福州,开始了他的发现、寻找。他关注传统漆工艺的工法形态和审美特质,他将对漆艺的敬畏之心融入最朴素的传统漆工艺认知与整理之中。1992年,陈杰建立起自己的大漆工坊。他开始寻找并聚集散落于福州乡间的漆工好手,和他们一道探究漆艺造型、髹饰的工艺技法。他用心经营的大漆工坊,是问道漆艺的平台,而不是拘泥于生产和展示的空间。

天然生漆(俗称大漆)从一种自然物材转化成漆艺创作的表现材料与媒介,这一变化不仅基于艺术家对于大漆物理属性的探究与掌握,还关乎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漆工艺的文化认同,更牵引出当下(创作群体、批评家、收藏者)对漆作品审美认知的评价体系。关于漆物性的阐述,陈杰认为:“中国漆自古以来就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伟大开放性传统,正是这种伟大的开放性传统精神的绵延,才有了我们民族伟大漆艺的进步和不朽。”他尽可能地去认知、掌握大漆的物理属性:粘连、附着、阻隔、光亮、轻、薄、无毒、耐磨、防腐蚀等。借助大漆自然特质的基础,由此深挖、强调并拓展漆艺创作中塑形、造物、装饰的“无限可能性”。对于陈杰而言,这种“无限可能性"的延展大漆肌理的图像形式,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绝对放任,必定有其相对规范的前提与法度。只有这样,根植于中国文化大背景中的漆文化,其精神特质才能有更为深邃、幽远的意象空间。

传统漆工艺绵延的礼仪与工法,是拓展漆艺无限可能性的前提与法度。陈杰所秉持的敬畏之心正源于此,也是他执着漆艺的永动能量。中国人对于工艺造物的严肃性在幼儿蒙学养成中表述为:"凡一人之所需,必百工斯为备。由此可知造物之与8常生活的前提及重要关系。“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工匠的社会地位与家国关系,进而在儒家经典《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提升为礼仪、伦理的高度:“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文献所要彰显的是:工匠与社会的关系是积极的,强调工匠的智力创造在等级社会中具有物质关系的引领作用。工匠造物的自律与规范,如同君子的修身养性一样,不再局限为生产"有用"的物质范畴,更渐进为日常恪守、道德养成的生产秩序和礼仪典范。同样,作为传统漆工艺的理论专著——〈髹饰录〉在开篇就更为详细地强调工匠的社会价值以及工匠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以功以法······”工匠造物与君子修道,这两重关系都需恪守人性的伦理秩序。对于陈杰而言,敬畏心之存在,不仅从他接受漆艺教育开始,更伴随其人格品性的养成,渐进至漆艺作品。

在漆的造物工法系统中,“髹具工则,乃工巧之元气也。乾德大哉”。这虽是《髹饰录》中关于漆工法的本质揭示,对于陈杰而言,这也是释放个人观念的创新点和突破口。《织锦》《痕迹》系列是陈杰2001、2002年的漆作品。这两组作品的实验性在于:探索漆的存在状态;拆解漆工艺肌理图像实现的可能性;延展漆画的空间维度:表达漆艺新的审美态度与观念。之所以称这两个系列为漆作品,一来陈杰有意暴露髹漆工艺中的物料,给观者制造漆的混沌状态,如将调和大漆后的漆灰高高堆起,凸出于漆地之上,堆叠出粘连于漆灰地上麻布的褶皱、皲裂如碎片的漆灰地、起皱的色漆地。二来,他在这两组作品中暂停了具象图示语言,放弃平面漆画的空间局限,他要呈现漆可塑的立体延展性,进而营造漆物性中极富象征、隐喻的东方玄妙之境。在这两组作品中,他舍弃了平面漆画中营造唯美视觉图像的工艺肌理,漆作品的物态实现技法从平面描绘转向立体雕塑。他直观呈现漆物性所蕴含的无限附着力与张力。2002年的《痕迹》系列则更进一步呈现工艺完成过程中,漆吸附外力(平涂、贴箔、堆起、起皱、压印)的凝固瞬间。漆瞬间胶着的永恒物态,物化为陈杰释放敬畏之心的崇高性。

在崇高性的唤醒中,陈杰重新认知漆艺的本体问题,敬畏之心依然是他认知漆艺的维度。他知道:他所实验的漆语图像,一定会被模仿而沦落为视觉的滥觞,他索性回到原点,从器物出发,从最原初的漆艺开始,和工坊的漆工们一道,探索可以承载崇高感的"器"。这一次,他选择“点亮"作为唤醒大众对于漆艺认知的审美路径。《流水的莫高窟》系列漆器作品是陈杰于2007年的创作,采用脱胎工艺来塑形并髹饰。这一系列漆器虽是有形的花器,但每件都可成为相对独立的雕塑,单体器物的高度有105厘米。不规则的流线、多块面的体量,器形传达出有机风格的素朴,表现的是审美感受的摩登情趣。具有现代感的器形,经由脱胎工艺的技术实现,轻盈、流畅的整体艺术感自然而生。器形外部的髹饰采用“绚烂"的多种色漆糅合的呈现方式,在传统漆工艺中,被称为犀皮。在色漆的选择方面,陈杰选用了着色稳定、蓝而不艳、色调儒雅的石青,作为色漆中的主色。石青、朱红、赭石、褐色之间的糅合,在犀皮工艺的肌理图像化后,成为抽象斑斓的糅合。一如作品的名称一样,要恢复唐代古格之工法,营造繁华如锦的视觉惊艳。

陈杰实验器物与空间营造的关系,拓展漆器在当下生活情境的精神存在。日常生活中极具礼仪性的细节成为铺叙造物观念的文脉来源。静谧的漆茶盘承载着茶空间的视野中心,漆地的辉芒集聚着人、器物、空间三者之间的潜在互动,变涂、色漆、描金、起皱、犀皮、推光成为阅读每块漆茶盘令人激动的细节与视觉沉醉。在以漆器为主体的茶具辅助下,喝茶这一行为延展为空间里的视觉感官享受。漆器、人、空间,这三者共同构成的细微感官体验,如美妙的“恋人絮语”一般,真实存在的知觉是如此转瞬即逝而又迷离。

一个收纳盒,一扇漆屏风,一件大漆柜,一套漆家具,器物所展现的空间情境,对于创作者陈杰而言,是智慧的传递。因为漆,器物发散的光辉呈现创作者的巧思和精工。而对于使用器物的接收者而言,这些漆器不仅能铺陈空间的意象存在,更能直观展示空间主人的审美品格。这对于提升生活品格的群体而言,漆器进入日常生活情境,这不仅仅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回归,更是一种物质与精神体验上的奢侈。因为在很早以前威廉.莫里斯就曾在《美的生活》一文中说道:“如果你想要一条适合每个人的黄金法则,这就是在你的家里不要有这样的东西:你知道它没有适用性,也是不美的东西。”漆器,用其无言的光芒挑起人们对于优美生活追寻中,那根最细腻、最奢侈的神经。

深耕传统漆工艺肌理视觉图像化的母题,陈杰以漆为媒材,将其对现代性的理解,以视觉图示融入漆画、装置、漆器、家具的创作中。在实现工艺的过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传统工艺造物“从整体创造扩展至全面分工的生产谱系”。这一整体化的创造平台,让漆艺家的个人特性凭借其独有的创造力,释放观念于整体性创作和分工生产中。漆作品的视觉母题、形式构图、技法实现体系,都成为陈杰展示其对于漆的审美感受力和艺术个性可拆解的模件体系。凭借可以预先设定的模件体系,礼仪与工法是操控漆艺实现体系的不二法门。陈杰的漆艺创作“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

认识陈杰老师也有十年了。从最初道听途说“那个”非常棒的他开始,随后有了接触,再到联系慢慢多了起来,每一次拜访他都是一次令人愉悦的回忆。陈杰老师如同邻家大叔般的亲和力,自然消除了交流中的拘谨与压力。在他的工作室里,观读漆画,把玩漆器,摩挲并感触亮泽可鉴的漆地。置身于此,不仅感慨他的良工精作,更加敬佩他“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专注与执着。作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漆艺家,陈杰老师无疑有着那一辈艺术家共有的苦与乐。他们的艺术成长伴随着时代观念的更迭、交织。当自觉的文化传承责任感和个体的艺术理想糅杂在一起时,他们似乎更愿意选择有分量的文化担当。对于陈杰老师而言,吃苦不仅是成长的历练,亦是可以物化为心绪的宁静。独自推亮漆地的过程,是“得于手而应乎心”的舒展。不变的节奏固然很枯燥,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个体的手工操作渐进为“修为”的养成。他推光的不仅是一块漆地,更是一颗敬畏的心,一颗可以点亮他人的心。这就是我所认知的陈杰老师。

参考文献:

1.陈鼓应注译. 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雷德候. 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M ].张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王世襄. 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王鸿.遗忘的唤起:陈杰漆画作品[j]艺术界,2003(1)

5.王鸿. 关于物质与关系的唤醒[ j ]中国生漆,2009(1)

6.郑工. 中国当代漆画中的图像与技术[ j ]艺术百家, 2010(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