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 培 华  
骆培华   LUOPEIHUA
艺术简历 >>>
作品在线 >>>
作品欣赏 >>>
资讯评论 >>>
活动花絮 >>>
中山书法 >>>
请下载二维码 关注实时更新
资讯评论

写在骆培华书法作品集出版之际

我起初对骆培华的印象是为人谦虚温和,性格内向,话语不多,却是一位能力很强的实干家。比如他策划的书法活动,程序安排得井井有条,往往获得极大成功之时,而他却退居幕后,不事张扬。后来交往多了,也就慢慢对其人其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培华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从商之后,兴之所至而偶尔雅玩书画的票友,而是一位相当专业的书法篆刻家。之所以有此成就,我想一是归功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因其自幼学书,并长期坚持不懈;二是他虽身处偏远之乡,但为了开拓眼界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他经常诚邀全国著名书法专家学者来小榄讲学与交流,遂使其书艺进步神速。

培华书法取宽博一路,其自幼随从家父习书,从颜柳楷书入门并打下一定的基础。后与隶岭南书法大家欧广勇先生游,开始感受并临习张迁、乙瑛、元桢等雄强豪迈碑派风格,这与其之前所学之风格一脉相承。近年来,培华主攻行草书,游于魏晋与宋之间,最终风格取向定位在苏东坡。因而其书法呈现出浓厚的书卷之气,而不受展览体风气的影响。他深知习书当以古代经典为始终,对于经典碑帖取法,他不仅仅只着眼于线条技法,还重视挥洒之间微妙的空间感,因而其书写总给人一种稳健而祥和的气息。我们知道,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然而出新需入古,对于蕴含着深厚传统文化基因的书法艺术而言,其对传统的依赖无疑更为突出。当今书法创作界,往往随着展览视觉和评委喜好进行创作而缺乏对经典碑帖的体认和研究,虽然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些成绩和实惠,长此以往恐难有建树。培华书法粗看似乎平淡,而细品却如咀嚼青榄,回甘醇厚,偶尔还感觉有“清人”意味,所谓品高字能立;若能假以时日,将轻松的笔调融入其中,则将更进一层。

培华的篆刻以古玺为风格皈依,其篆刻与书法取向上属于同脉,他不赶时髦,单纯追求所谓视觉冲击力,而是大量的临摹古玺并并从中吸取“古朴醇厚”的韵味,虽貌不惊人而却非常耐人品味。其次,培华对于古玺空间构成研究多花心力,其印章几乎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当对比古玺印谱时又不觉得其雷同,可见他对古玺印章的学习并未生搬硬套,是善学古玺者。培华在2005年组建小榄印社并被推举出任社长,组建一个以印学为中心的团体并每周雅集,同好相互交流磨砺,不时还邀请李刚田、赵明、吴自标、梁晓庄、程迟生、李平等专家学者先后来印社讲学交流,使得印社成员整体水平提高很快,在省乃至全国展中获奖入展者不在少数。2006年,其成功策划“广东省首届篆刻展”,将岭南篆刻的发展纳入其视野之中,小榄印社逐渐成为岭南印学的一个基地。

谈到培华,他的从商成功者的身份我觉得不应回避不谈。其实这里也涉及到书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即古代书画“赞助人”的问题。因为赞助人在中国古代书画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对于这些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当前学界也颇为盛行。以古鉴今,其实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赞助人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华在自己创作之余,还在小榄逐渐组建并形成了一个诗书画印的圈子,召集大家相互学习并邀请全国名家来讲学,以提高小榄书法篆刻水平,另一方面,他在当地策划并赞助了不少书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书画的发展。其中一些重要的活动有:2007年起以小榄书法协会或小榄印社的名义连续赞助及策划一间或多间学校进行师生书法比赛,期间还组织骨干对老师及学生进行培训;2005举办小榄印社成立暨首届社员作品展;2007年小榄镇第三届“榄菊杯”书画大赛;2008年举办“小榄印象”小榄印社成立三周年社员作品展;2009年在武汉黄鹤楼美术馆举办“小榄美术书法展”;2010年在中山市美术馆举办“小榄印象”小榄印社成立五周年社员作品展;2011年成功策划广省文化厅、美协、书协、摄协主办的“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联展”;2012年在中山市美术馆举办“翰墨丰华”小榄丰华学校师生书法作品展;2013年小榄镇第四届“榄菊杯”书画大赛等等。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艺术实践者与艺术赞助人双重身份的特殊人物,我觉得现在中国艺术节更加需要这样的人物更多地参与艺术活动!

期待着培华今后在学艺双馨的大道上有更的大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文/祁小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乙未孟夏于昌岗东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