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呈忠 
尹呈忠 YINCHENGZHONG
艺术简历 >>>
作品欣赏 >>>
资讯评论 >>>
漆艺画家 >>>
资讯评论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尹呈忠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学理逻辑。尹呈忠能坚守内心,按照自己对社会政治的判断所建立起来的思想逻辑来推进艺术。如何把漆画从工艺美术、从装饰性规范里边提升到当代艺术的高度上面来,或者是把它作为当代艺术特殊的样式来看待,尹呈忠近十年的作品基本上是一种价值判断、一个建构过程,他以一己之力把漆画的层次做了非常高的提升。漆是最古老的材料,是上天的赐予。把漆画用于我们当代整个文化建构里边最有力的形式,才能不辜负它。尹呈忠恰恰为我们这个设想提供了非常好的学理基础。

杨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呈忠是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位代表性艺术家,一个标志性人物。作为最早的实践者,他从当代文化的角度重新去发现和拓展传统的媒介。我们可以从展览中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对语言的探索之路。他把漆画材料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媒介里面,进行语言的高度提炼。后与中国书法这一形式结合,与中国的文人画进行一个有机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现代的非常有视觉特色的构成,展示了从中国文化深层土壤中提炼出来的造型语言。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尹呈忠的展览,见证了漆画在现当代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国艺术二十世纪以来有三大成果,一个是当代水墨,一个是汉字艺术,还有一个就是大漆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尹呈忠在三大成果中占了两个。

李永清(江苏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一批高校和相关画院的老师和学生的介入对中国漆画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尹呈忠的艺术生涯应该是中国现代漆画发展史的浓缩版,他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面貌,提供了梳理那个年代中国漆画面貌最鲜活的案例。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尹呈忠漆艺术的创作过程有一个由外而内的发展。他早期作品中写实主义的味道比较浓厚,注重外在形态的描绘,后来在抽象性显现的同时,观念性也凸显出来。作为传统材料的漆艺,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面临再生和重构的问题。怎么再生和重构?是否就是简单回到传统的漆艺上去?在上述两点上,尹呈忠的漆艺术创作给了我们极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钱晓鸣(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当代艺术有几个基本动因,比如科技动因和民族艺术的发现。现代社会变迁形成哲学思辩和社会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民族艺术实际的承载力怎么样?漆艺具有这样的潜力,尹呈忠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视野。

张立行(上海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从尹呈忠的漆画作品里我们看到了40年来整个时代审美的变化。大漆这种媒材比很多媒材更有当代性。尹呈忠是漆画艺术教育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他的倡导之下,在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漆画教学体系,涌现了一批中青年漆画创作、教学人才,增强了学院的品牌效应。

江梅(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美术馆负责人):本世纪以来,尹呈忠的作品带有表现主义特征和书法的运行特点,在肌理效果上增强,为画面增强了质感和厚重感。其作品越来越单纯的抽象风格,依靠节奏、气势、气韵来带动画面的色彩与形,向着更加形而上的方向在发展。

潘耀昌(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尹呈忠的作品诉诸的观看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作品虽然抽象,但仍然唤起观者习惯的空间感觉,但又排除了实景的纠缠,色和形的微妙变化带给观者超越时空的想象,还有的作品则是借助抽象或符号的语言,用一些像古代漆器残片的符号演绎漆艺的历史,令人回味无穷。

庄小蔚(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一个新的创新猜想从提出到最后得到成果几乎都是几十年的积累,因此只有很少一些人耐得住寂寞。在这一点上,尹呈忠把漆艺术从冷门做向了热门,正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心神系之,图像映之,孜孜以求,掯支掯支。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挣脱时代对他们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

贾克(上海文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在当下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复兴的这么一个时代,漆应该如何重新被激活?对于艺术家,漆作为东方性的、历史性的、带有极强的中国特色的绘画材料,怎么和当代艺术家,和当代的艺术探索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思考。尹呈忠在这方面已经表现出这样一个探索的趋势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翁纪军(上海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教授):从汉代到现在,漆画不应该仅仅是我们从前所认为的那样。尹呈忠对视觉、审美、图式、样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充实了漆艺术的内涵。他的工艺是为视觉服务的,材料也是为视觉传递精神服务的。他的脉络、艺术家整个的样式发展、推进的轨迹是很清晰的,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王师军(上海海派漆器博物馆馆长):尹呈忠在中国当代漆画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历史性角色,奠定了上海漆画在中国当代漆画中的地位。尹老师在近40年漆画创作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希望他在未来的时间里多带学生,把上海漆画带向更高层次和更加多元的创新时代。

孟祥勇(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尹呈忠是我们最早成立的上海市美协漆画工作委员会主任,一直为上海漆画做着重要贡献。他是传统漆画的继承者,又是当代绘画的突破者。尹呈忠很多作品非常有当代性,尤其到后期做的东西更加有视觉冲击力,这正是上海漆画乃至全国漆画应该“沉下来”“静下去”发展的当代漆画艺术。

陈心懋(华东师范大学原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尹呈忠长期搞教育,在研究生的教学和本科生的素质教育里面做了很大努力。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自己创作,一方面在教学上投入很大精力,为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培养,也为上海的漆艺术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

孙乃树(华东师范大学原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美术学科最初把当代艺术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这在综合性大学里面是很少的。今天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的现当代艺术专业教学与创作在美术界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漆艺术很有特色,这和尹呈忠老师的努力,和一帮老教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王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主任):做过漆艺的人都知道这是非常熬人的一件事,除了对各种麻布、漆、蛋壳、螺钿等等材料的掌握都需要层次化的积淀、研究和对材料的熟悉,在熟悉的过程当中必然养成一种性情,甚至说一种修炼。尹呈忠在人格品行上充分体现了修炼和他性情的沉淀。我觉得他既是好艺术家,更是一个踏踏实实的好老师。

朱杰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漆艺术是非遗文化,我觉得尹老师的作品引发我们两点思考:一是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二是非遗与美术的界限。刚才说尹老师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不完全同意。我认为尹呈忠更是一位非遗文化的改良者和革新者。他走的是在传统里面挖“技”的道路,达到了今天的“艺”,更直达人们心灵之“境”。

马俊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尹呈忠老师的不断“破局”,一方面源自于其内心的“不安分”,即被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不断“建构”——源自于其深厚的东西方文化修养与知识储备。他的创作既是出于艺术的直觉,同时也是源于一种文化的自觉。正是基于此,所以他的“破局”与“建构”行为反映在创作上便是循序渐进的“小步迈进”而非“横冲直闯”,反映在教学上则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邱敏(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副系主任):尹呈忠老师近40年的创作实践,就是中国漆画的现当代转型的一部浓缩史。他上个世纪的漆画作品主要集中在思考如何将绘画性的语言融入到漆画的表现中去,后又注入了他形而上的思考。此后尹呈忠致力于挖掘漆器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对语言的材料特质进行了整合,走向一种与中国文脉息息相关的诗性纯化的意象。

裴满意(青年文化学者、策展人):尹呈忠的漆画彰显着很强烈的东方性和书写性,可以称之为是对东方漆性书写的跨个体化的延异与当代转化,并摸索出了极具个性化的图式构建。

张斌(上海金山农民画院副院长、上海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尹呈忠一个人在一个学院里面建立了一个学科,影响了整个上海市漆艺术的发展,在这方面他功不可没。尹老师是有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文化精神品质的学者。

胡菲(上海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静安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作为高校的艺术家和教师,尹呈忠的影响力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之上。他的研究生都非常低调、谦逊、有学识。上海漆艺的面貌,跟尹呈忠老师所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尹呈忠(艺术家):油画的介质是油,漆画的介质是漆和油。漆材料的可塑性与包容性更强。40年来,我绘画创作中使用漆材料的时间会更多些。漆的使用早已经成为悠久的文化传统,很容易获得一种文化身份。但人不能复制过去,也不能止步于固有的传统。在真正领会母体文化精神内涵并具有自我表达意志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面对当下、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漆艺术创作应该有当下的内容呈现与新颖的形式表达。在漆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我感觉这种媒材是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之间最好的融汇媒介。我希望通过漆材料的运用与漆艺术的创作能够更多地体现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东方趣味、一种文化价值。


1